应我校数学科学学院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魏恒来副教授、邵小东副教授、潘振华研究员,中南大学殷泽阳博士将于2024年8月14日为我校数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讲学。本次系列报告的主办单位为重点建设与发展工作处、数学科学学院。欢迎数学科学学院及全校相关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参加!
1.报告题目:变化时延与输入约束下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一种鲁棒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框架
报告人:魏恒来副教授
报告人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时间:2024年8月14日(周三)上午8:30-9:30
地点:数学科学学院A8-723会议室
魏恒来副教授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23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无人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多智能体协同决策控制。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1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TAC), Automatica,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ITS),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等控制与交通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IEEE工业信息物理系统委员会委员,受邀担任Franklin Open、机械工程学报等多个期刊的学术编辑和客座编辑以及多个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担任TAC、Automatica、TITS、TVT、TMECH、TIE、TII、TCYB、TSMCA、CDC、ACC、IROS等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审稿人。与来自加拿大、新加坡、香港、日本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地区)的知名学者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报告摘要: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实现各个智能体的一致性对于确保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全局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输入约束和时变通信时延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本报告将介绍一种针对具有输入约束和有界时变通信时延的线性离散时间多智能体系统(MASs)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一致性框架,结合了针对无约束系统的离线最优一致性设计和在线鲁棒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以处理实际的约束条件。该框架通过最小化在线DMPC输入与预设计的最优一致性输入之间的偏差,在满足控制输入约束的同时,实现了接近最优的一致性性能。我们还通过集成通信拓扑结构的信息,增强了对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收敛性的分析,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报告题目:空间非合作目标临近操作多约束安全控制
报告人:邵小东副教授
报告人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时间:2024年8月14日(周三)上午9:30-10:30
地点:数学科学学院A8-723会议室
邵晓东副教授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2020年11月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10月至2019年03月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机械工程系联合培养。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无人系统安全操控、非线性与自适应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基础理论及航天应用研究,相关成果在Automatica、IEEE汇刊、AIAA JGCD等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并获中国自动化学会(CAA)自然科学一等奖、CAA优博提名奖等奖励。
报告摘要:在轨服务是空间碎片清理、在轨装配维修等新一代航天任务的使能技术,发展在轨服务技术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服务航天器安全临近操作是完成目标在轨捕获的前提,对在轨服务的顺利实施尤为关键。然而,服务对象(如空间碎片、废弃卫星等)大多属于非合作目标,具有机动行为不配合、先验信息不完备等特点,且通常呈现失控翻滚状态(捕获点、大型组件等随动翻滚)。对这类目标进行临近操作,要求服务航天器能够快速精确地跟踪上目标捕获点的位姿运动,同时出于逼近安全、载荷特性以及特定的任务要求考虑,逼近过程还需要遵循各类复杂约束(如接近走廊约束、敏感器视场约束、视线防遮挡等)。复杂约束条件、多不确定性因素等对非合作目标安全临近操作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报告面向空间在轨服务任务,将主要介绍非合作目标临近操作多约束安全控制方法及地面半物理试验验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临近操作控制未来发展进行讨论。
3.报告题目:拒止环境下无人机蜂群自愈控制方法研究
报告人:潘振华研究员
报告人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时间:2024年8月14日(周三)上午10:30-11:30
地点:数学科学学院A8-723会议室
潘振华研究员简介: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无人机智能巡检、集群无人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JKW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专利6项。
报告摘要:在存在对抗、通讯干扰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拒止环境下,无人机蜂群会面临成员故障、战损和强电干扰等现实问题,进而会造成系统级联失效、构型分散和失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无人机蜂群的实际应用。本报告主要研究无人机蜂群系统自愈控制方法,来提高系统在拒止环境下的容错性与被破坏后可自愈性,实现蜂群系统实战化应用。
4.报告题目:引力波探测编队航天器协同任务规划与控制
报告人:殷泽阳 博士
报告人单位:中南大学
时间:2024年8月14日(周三)上午11:30-12:30
地点:数学科学学院A8-723会议室
殷泽阳博士简介:殷泽阳,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飞行器与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智能决策以及先进控制方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军科委装备预研基金、战略火箭创新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校企合作项目等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军科委JCJQ重点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际、国内主流控制理论以及航空航天领域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受邀担任Astrodynamics期刊青年编委、多个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以及多个顶级期刊和国际会议审稿人。
报告摘要:引力波是物质、能量剧烈运动和变化产生的一种物质波,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向外传输能量。引力波可以穿透电磁波无法穿透的空间,携带更多从未被观测过的天文信息,因此,对引力波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面引力波探测装置干涉臂长的尺度限制,难以探测更为重要的低频段引力波信息,因此利用空间航天器平台进行引力波探测成为验证引力波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报告首先介绍了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概念、阶段和对任务规划与控制方面的需求。然后,介绍了项目组关于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几个工作:(1)分别面向日心轨道和地心轨道引力波探测任务的入轨阶段,提出了多源空间摄动下基于Radau伪谱法和序列二次规划的编队航天器入轨任务规划技术;(2)面向科学探测模式开始前的姿轨构型初始化阶段,提出了超大尺度通信时延作用下的高精度编队构型形成控制技术;(3)针对探测构型改变下的任务规划问题,提出了基于凸优化的编队航天器姿轨协同规划技术。最后,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届时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