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校数学科学学院邀请,上海理工大学的原三领教授、中北大学的孙桂全教授、西南大学的王开发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何岱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楼一均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的邱志鹏教授将于2023年6月16日为我校师生讲学。本次系列报告主办单位为:重点建设与发展工作处、数学科学学院。报告地点为:数学科学学院A8楼7层报告厅。欢迎全校相关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参加!
报告1:被动对流环境中鱼类的临界投饵阈值和疾病传播动力学
报告人:原三领教授
报告人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时 间:2023年6月16日(周五)08:00
原三领教授简介:上海理工大学应用数学学科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SCI期刊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编委。研究方向为: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生物数学。曾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种群动力学、流行病动力学、海洋生态学以及生物化学工程等诸多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和国际多所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已在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报告摘要:本报告讨论被动对流环境中鱼类的临界投饵阈值和疾病传播动力学。基于具有对流项的扩散诱饵鱼模型,确定满足养殖需求且对水环境污染较小的投饵阈值。基于空间生态流行病学系统,确定疾病是否可以在开放对流环境中的捕食者群体中传播。
报告2:干旱半干旱区域植被斑图动力学
报告人:孙桂全教授
报告人单位:中北大学
时 间:2023年6月16日(周五)10:00
孙桂全教授简介:中北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斑图动力学和传染病传播动力学研究,在Physics of Life Review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SIAM J. Appl. Math.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山西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
报告摘要: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植被退化以及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已经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我们细致分析了参数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植被斑图的结构,并对比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美典型区域植被斑图演化的影响。
报告3: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报告人:王开发教授
报告人单位:西南大学
时 间:2023年6月16日(周五)13:00
王开发教授简介:博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数学、生物统计与计算医学方面的研究,包括病毒感染动力学机理、临床数据分析和传染病建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研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Faculty of 1000医学推荐收录1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第二完成人)。
报告摘要:外周动脉疾病(PAD)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常伴有糖尿病,严重恶化下肢功能。微血管灌注的评估在糖尿病下肢缺血的早期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糖尿病患者下肢微血管灌注的早期诊断和评估对于及时治疗非常重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检测数据,我们发现基于Hill函数的99mTc-MIBI显像分析可能是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下肢灌注变化的有效方法,进一步还建立了一个下肢灌注评估(LEPA)模型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微血管灌注。该模型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LEAD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报告4:新冠传播数学模型以及在各国疫情评估中应用
报告人:何岱海教授
报告人单位:香港理工大学
时 间:2023年6月16日(周五)14:30
何岱海教授简介: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和2006年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数学博士,并且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美国密西根大学生态学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动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是传染病建模和数据统计分析,在PNAS, Sci Adv, Ann Intern Med, Eur Respir J, J R Soc Interface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关于非洲安哥拉黄热病的建模获2018年国际疾病监测学会的科学贡献最佳论文第二名;关于新冠病毒病的研究有多篇高引论文。先后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香港食品与卫生环境署健康与医疗项目、阿里巴巴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
报告摘要:新冠疫情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为数学建模提出了挑战。我将介绍我们团队在新冠传播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强调建模方法,参数估计软件包。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时变的传播速度,拟合模型输出和各国呈报的新冠死亡时间序列,得出与实际大体符合的感染规模和感染死亡率。这些结果对于设计防疫措施和评估疫苗在人口层面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报告5:具有密度制约的阶段结构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
报告人:楼一均教授
报告人单位:香港理工大学
时 间:2023年6月16日(周五)16:00
楼一均教授简介:2010年毕业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楼一均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动力系统及其在复杂生物系统的应用。论文发表在SIA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Nonlinearity,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Chaos,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Ecological Complexity 等主流应用数学以及理论生态学杂志。近年来对具有季节驱动或年龄结构的复杂系统以及复杂网络上的疾病传播动力学感兴趣。现任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杂志副主编,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PLoS One, Advances in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Models等期刊编委。曾获加拿大MITACS博士后基金。近期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
报告摘要:(负)密度制约假说主要描述由于资源竞争、有害生物侵害(比如病原微生物、食草动物捕食)等, 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损害行为. 作为解释种群调节(regulation of population)的主要机理之一, 密度制约机制在单种群生长模型中被广泛描述. 该报告将汇报几个关于个体生长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单种群生长的阶段结构模型,并讨论相关的数学分析结果。
报告6:群体迁移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群体大小和群体阈值会影响集体决策吗?
报告人:邱志鹏教授
报告人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时 间:2023年6月16日(周五)18:00
邱志鹏教授简介: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基础前沿交叉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常微分方程、动力系统与生物数学的研究工作,正在或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目前已在Bull. Math. Biol., Math. Biosci., J. Diff. Equs., SIAM J. Appl. Math., J. Math. Biol., J. Theor. Biol., J. Math. Anal. App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先后访问过美国Purdue大学、Florida大学,意大利Trento大学、加拿大York大学和Alberta大学。
报告摘要:群居昆虫是地球上生态和进化上最成功的生物,它们可以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局部互动实现强大的集体行为。群落迁移被认为是社会昆虫集体决策的一个主要例子。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招募切换的分段群体迁移系统,以探索群体规模和群体数量对集体决策结果的潜在机制和协同效应。研究了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给出了平衡点存在和稳定的充分条件。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届时参加!